飞鹿小说网(m.feilu.cc)
首页 > 军事历史 > 通鉴:金生水源远流长 > 章节

第106 章 武帝三年

作者:叶还生

这夏四月里,天上突然多出一颗星,跟太阳似的那么亮,差点儿没闪瞎天子的钛合金狗眼!


那汉家天子一看,觉得这星咋这么牛逼呢?


赶紧就下令设了个茂陵邑,估计是想沾沾星光的好运。


茂陵邑是啥呢?


就是给武帝看坟头的村子,当然了,老百姓叫坟头,诸侯叫墓,皇帝叫陵。


茂陵就是汉武帝的陵。


我们来普通一下汉朝皇帝的陵墓知识吧!


说,西汉可是个皇帝批量生产的朝代,一共有十一位皇帝呢!


其中,文帝躺在了西安灞陵,宣帝则选在了长安杜陵,其他的皇帝们则是一股脑儿地,挤在了渭河以北的咸阳北原,在一志开皇帝陵园派对!


这些皇帝的陵墓啊,就像是排队买煎饼果子一样,自西向东一字排开,有武帝刘彻的茂陵、昭帝刘弗陵的平陵、成帝刘骜的延陵等等,名字都起得挺有文艺范儿的。


这些陵冢连绵不断,整整50公里,这就是活脱脱的皇帝陵墓龙气接力赛!


说,在大金朝的时候,有个叫赵秉文的哥们儿,写了首诗,说:“渭水桥边不见人,摩挲高冢卧麒麟。”


意思大概就是,渭水桥上人影稀疏,只看见一排排高高的陵墓,就像卧着的麒麟一样。


这沧桑感,简直了!


西汉的皇帝们有个习惯,一即位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,这叫“寿陵”。


这修陵墓得砸巨额费用进去,劳民伤财。这也符合陵墓的形状,全是倒斗型?


能装下海啦啦的钱!


什么是倒斗,就是覆斗状的,就像个倒过来的古代收粮的【斗】一样,稳稳当当的,全部用夯土筑成,就是古代版的混凝土建筑!


汉代有五个大陵墓。


分别叫长、安、阳、平、茂。


这五陵可是个热门地段,天下的富豪、旺族都争着抢着往这儿搬。


特别是汉惠帝刘盈的安陵县邑,那儿可是迁来了五千户关东的倡优和乐人,就是古代版的娱乐圈!


这些迁来的大户人家们,渐渐地在陵邑一带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区域,跟长安城都能掰掰手腕了。


那些富豪子弟们啊,整天就是斗鸡走马,作奸犯科,被人称为五陵少年、五陵公子,全是妥妥的富二代!


到了唐朝,五陵这俩字都成了豪奢放荡的代名词了,一提起五陵,就是在骂那些个纨绔子弟了。


我们说,茂陵这地方啊,在陕西兴平县城东15公里的地方,位于汉陵的西南部。


按风水来说啊,西边儿是上位,西南方位更是尊长之处,就是说西南是豪华VIP座位。


汉武帝这人啊,雄才大略,一代骄雄,他的陵墓当然要选在诸陵的尊位了。


这茂陵的名字啊,是因为这儿原来是槐里县的茂乡,也是武帝他妈,景帝妃王美人的老家。


相传啊,这陵址还是汉武帝,派风水先生选定的呢!


可这风水先生啊,偷偷把宝地留给了自己,结果武帝入葬茂陵后,这风水先生也死了。


他儿子呢,就把他埋在做过标记的地方,可风水先生的墓啊,一天天往上长,突然天上掉下一块大石头压住墓顶,就再也不长了。


当地人就把这风水先生的墓叫【压石冢】,说这儿风水最好,可以卧看长安,而茂陵那儿呢,只能坐看长安。


看来啊,这风水先生也是个有追求的人啊!


汉武帝这人啊,一即位就开始张罗自己的陵墓了,他花了五十三年的时间来修建茂陵。


这五十三年啊,足够一个婴儿变成老头儿了!


他把全国贡赋的三分之一,都砸在这上面了,可真是奢靡至极!


为了使墓土不生长杂草,封土都是专门从外地运来的。


这土啊,得经过筛选、炉炕、锅炒处理后才能使用呢!


所以啊,这儿的墓土贵得跟粟米似的。


看来啊,这汉武帝可真是下了血本儿啊!


茂陵在汉陵中可是规模最大的了,外形就像一个被拦腰削去上半部的金字塔一样。


按西汉的礼制啊,帝王陵穴占地一顷,坟冢高十二丈。


可汉武帝的茂陵呢?


硬是高出了二丈,周长也增加了二十步!


真是硬气呀。


这都是为了显示他的功业和雄才大略!


这汉武帝不仅生前要称霸天下,死后也要称霸陵墓界!


再说,这茂陵里的随葬品啊,也是丰富得不得了!


据说啊,武帝入葬的时候口含蝉玉,身着金缕玉衣,身边摆满了奇珍异宝和生前心爱之物。


为了防止鬼怪吃他的心肝儿啊,还特意殉葬了一只活虎呢!


《汉书·贡禹传》说啊,武帝这人,不知道礼数儿,妄自藏了那么多金钱财物,还有鸟兽鱼鳖,牛马虎豹这些生禽呢!


总共有一百九十样东西,都攘藏在他陵墓里了。


《新唐书·虞世南传》也说,因为武帝活得太久,等到殡葬的时候,陵中已经装满了殉葬物,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了。


所以,茂陵就成了盗劫的对象了,简直就是盗墓贼的福音啊!


新莽末年,赤眉起义军打进了长安,把茂陵给破了,把里面的东西抢了个精光!


据说,因为陵内随葬品太丰富了,大批将士只拿走了其中的一半呢!


到了二百多年后的晋代,人们在陵内,还能看到成堆腐朽的丝绸和遗留的珠玉呢!


茂陵东南边儿,当时还建了个茂陵邑,好多文武大臣、富家名门都定居在那里了。


茂陵邑有二十七万七千多人呢,居【五陵】之首!


那繁华程度,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都城长安呢!


长安那些达官显贵,对能迁居到茂陵的人,可是羡慕得不得了呢!说白了就是古代版的【北上广】!


茂陵墓就说到这儿,是武帝二年修的,我们接着看小皇帝。


说武帝二年,那时候朝廷上的大臣们,整天议论些啥呢?


他们都觉得那晁错是个倒霉孩子,就说他当初出了个削藩的馊主意,结果把自己给削没了。


这之后啊,那些大臣们对待诸侯王,就像对待阶下囚一样,整天找茬儿,说他们这儿不对,那儿有罪,真是鸡蛋里挑骨头!


甚至对那些诸侯王的臣子们,也是威逼利诱,用鞭子抽,硬要他们承认诸侯王有罪。


结果呢,诸侯王们一个个都成了苦瓜脸,怨气冲天。


就这样,叽叽喳喳地,就到了武帝三年。


冬天十月的时候,代王刘登、长沙王刘发、中山王刘胜、济川王刘明这四位王爷,像约好了似的,齐刷刷地跑到京城,来拜见武帝。


武帝一看这架势,心想:这啥情况?难道是要来砸场子的?


于是赶紧摆酒设宴款待他们,想先稳住阵脚再说。


席间呢,刘胜王爷听着那音乐声,忽然就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。


武帝一看,这啥情况?


难道是我这酒席不合胃口?


于是就问了啊:“胜哥,你这是咋啦?有啥伤心事儿说出来让大家开心开心。”


刘胜就答了:“哎,武帝啊,你是不知道,那伤心的人,听不得抽噎声,就像我现在听不得,你这笑话一样。


我现在这心里头,可都是忧伤啊。


每次一听到,这幽妙精微的音乐,我就不知不觉地流泪。


你说我有幸得到朝廷的重用,被封为东方的藩臣,从亲戚关系上来说,我还是你的哥哥。


可是现在朝廷上那些大臣们,他们跟皇上你没有血缘亲情,也不承担国家的重任,就会结成小团体,发不痛不痒的片汤话,互相勾结,来打击排斥咱们宗室皇族。


这骨肉亲情啊,就像冰雪遇到阳光一样消融了。


我私下里为这事儿感到悲伤啊!”


说完呢,他就把那些官吏们,如何侵夺欺凌诸侯王的事情,一一向武帝奏报了。


武帝听完之后啊,心里也不是滋味儿,就觉得这诸侯王们,也确实挺不容易的。


于是呢,他就下令增加了对诸侯的礼遇,废止了那些官吏们,检举诸侯王不法行为的文书。


从此以后啊,对诸侯王们,就施行优侍亲属的恩惠了。


这样一来啊,那诸侯王们总算是稍微松了口气儿,心想:这皇上总算是开窍了!


诸侯王们搞定了,可是黄河不消停了。


话说那年头儿啊,黄河在平原郡那一带,可真是闹腾得厉害啊,水灾泛滥得,跟煮开的锅一样,老百姓们可是遭了大罪了。


紧跟着呢,饥荒又来凑热闹,饿得人们哪,一个个眼睛发绿,差点儿就上演了人吃人的大戏。


就在这时,七月的某个夜晚,西北的天上突然冒出个异星,跟打了鸡血似的闪闪发亮。


老百姓们一看,心里头那个嘀咕啊,想着这是不是要搞出啥幺蛾子。


果然啊,没过多久,济川王刘明那儿就出事儿了。


这货因为一时冲动杀了中傅,犯了罪,结果被撸了王位,流放到房陵县去了。


哎,这也算是他自作孽不可活啊!


咱们再来回忆一下,七国叛乱的时候吧。


吴王的儿子刘驹,叛乱失败后,跑路到了闽越。


他心里那个恨啊,跟个怨妇似的,怨恨东瓯诱杀了他爹。


于是他呢,就天天在闽越王耳边吹风,怂恿他去扁东瓯。


闽越王这货,耳根子软得跟棉花糖似的,听信了刘驹的谗言,立马发兵。把东瓯的都城。围了个密不透风。


东瓯王一看,妈呀,这是要亡国的节奏啊,赶紧派人向朝廷发求救信号。


这消息一传到武帝的耳朵里,他立马就蹦了起来,召来田蚡商量对策。


可田蚡呢,却觉得这事儿就是个烫手山芋,说越人之间互相掐架是常有的事儿,而且他们叛服不定,从秦朝开始就被当成了破鞋,不属于中国。


咱们没必要去掺和这趟浑水。


可庄助听了却不以为然,他说:


“现在,咱们可不是怕事儿大的时候,也不是朝廷德薄,不能罩他们;


假如能做到这些,为什么要抛弃他们呢!


再说啊,秦朝连整个都城咸阳都甩了,何止是抛弃了越人呢!


现在东瓯这小样儿,因为走投无路,才向朝廷求救,如果陛下您不去拉他们一把的话儿,那他们可就真的只能去跳海了。


陛下,您又怎么能让天下万国,对您五体投地呢!”


武帝一听这话儿挺有道理的啊,就说了句:


“太尉那货就是个坑啊,跟他商议国家大事儿纯属浪费感情。


我刚即位不久儿,可不想用虎符,去折腾郡国的军队。”


于是呢,他就派了庄助拿着皇帝的符节,去征发会稽郡的军队,去救援东瓯。


会稽郡的郡守呢,一开始还想摆个谱儿,说不见虎符不给发兵。


可庄助这哥们儿,也不是省油的灯啊,他直接就抄起家伙,把一位司马官给剁了,然后把武帝的意思,跟郡守来了个竹筒倒豆子。


这一下,郡守哪还敢不给发兵啊,于是就火急火燎地发兵渡海,前去捞东瓯了。


可是啊,这汉军还没到呢,闽越那边儿一看风头不对,立马就怂了,领兵撤走了。


哎,这也算是给东瓯,留了个喘气的机会吧。


后来啊,东瓯王就求着全国人民内迁中原,归顺朝廷,这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。


于是呢,东瓯王就屁颠屁颠地,领着所有的部众迁来了,被安置在了长江和淮河之间。


哎,这也算是给他们找了个新家,不用再过,那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了吧!


东瓯王高兴了,可是九月三十,天空突然“啪嚓”一下日食了!


老百姓们一个个吓得,眼珠子差点儿没瞪出来,心里嘀咕:老天爷又要搞事?


咱们那位英明神武的武帝皇上一看这情况,心想:“哟呵,朕得赶紧抓点人才,来镇镇场子啊!”


于是乎,从刚登基那会儿起,武帝皇上就忙得不亦乐乎,招贤纳士,专挑那些脑瓜子灵光,才情出众的家伙来重用,可谓是一点儿都不含糊。


这风声一传出去,那些个士人们,可就像炸了窝的蜜蜂一样,嗡嗡嗡地往朝廷上书,议论个没完没了,都想在这朝廷大蛋糕上,分一杯羹。


自我吹嘘和自我推荐的人,更是多得数不胜数,和菜市场上抢菜一样热闹。


武帝皇上就坐在那儿,像个选秀节目的评委一样,从这些选手中,挑选出最出类拔萃的几位,宠信得不得了,玩成了伯乐识马的大汉现实版!


这庄助哥们儿,可算是捡了个大便宜,第一个被武帝皇上提拔。


从此以后,武帝皇上的身边,可就围满了一群奇才异士:


都是谁呢?


吴国的朱买臣、赵国的吾丘寿王、蜀国的司马相如、平原的东方朔、吴国的枚皋、济南的终军……


一个个都成了武帝皇上的得力助手,和亲信中的战斗机。


武帝皇上呢,也乐得合不拢嘴,经常让他们跟朝廷大臣们辩论个痛快,那场面火花四溅,热闹非凡。


那些个外朝大臣们,经常被这群辩才无碍的家伙,驳得哑口无言,回回都像斗败的公鸡一样,灰溜溜地退下。


尤其是司马相如哥们儿,文才了得,写辞赋写得风生水起,把武帝皇上哄得那是心花怒放,但在朝政上可就没啥大作为了。


至于东方朔和枚皋这俩人嘛,哈哈,出了名的搞笑担当!


他们的论点经常是天马行空,没边没际的,让人听了忍不住捧腹大笑。


武帝皇上就把他们当成开心果一样,养在身边,虽然也经常赏赐他们点儿金银财宝什么的,但真要说到,把国家大事交给他们去处理嘛……那可还是算了吧!


东方朔这哥们儿,倒是挺有眼力见儿的,懂得察言观色,经常趁着武帝皇上心情好的时候,提点建议什么的,对朝政也算是有点儿贡献吧。


您瞧瞧这武帝皇上身边啊,真可谓是【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】呐!


什么样的人才都有,是个人才大杂烩!


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话: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!


这汉武帝可真是个捡漏大王!



  本书来自:wap.faloo.com。.
清明踏青快乐读书!充100赠500点卷
(4月4日到4月6日)[立即抢充] [免费离线听本书(多声优)]

安装: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!
限时:注册会员赠200点卷,立即抢注!
<<上一页 下一页>>回目录
加入书签打赏书架
《通鉴:金生水源远流长》书评区:
 收藏本站
充值|书屋|书库|分类|排行
包月|客服|合作|帮助|首页
传统版本|手机版
飞卢中文网 版权所有rss 标签
本网页需要浏览器支持:javascript脚本和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