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鹿小说网(m.feilu.cc)
首页 > 军事历史 > 大清:手能伸进游戏?开局核潜艇 > 章节

第683章面对博

作者:只想摆烂1

第683章面对博白傅的质问,这次郑兴并未长篇大论,但他的答复却简洁而直接,令俄国公使瞬间陷入思维混乱。


“傅公使,我今天只是来通知你,两国的边境划定事宜将暂时停止谈判,直到我国确认边境状况后,我们才会重启。”


郑兴面无表情地宣布,随后头也不回地离去。


这意外的转折令博白傅深感意外,以往谈判中,他惯用拖延战术,从未料到中国人也会如此决断。


原本与清朝达成的对俄国有利的条款,就这样轻易被郑总督一句话推翻,这几个月的努力仿佛一夜之间化为乌有,原本的功绩期待也随之破灭!


望着郑兴渐行渐远的身影,博白傅才意识到,谈判被单方面中断,何时重启都没有明确的答复,连忙追问道:“郑大人,何时重新开启谈判呢。”


郑兴停下脚步,回头看着气急的博白傅公使,从容答道:“当然会有恢复的时候,具体时间,到时候自会告知。”


说完,他便昂首阔步离开,留下博白傅独自在原地思考。


那样的事我自会安排妥当,你只需在都城专心休养。后续与俄国的交涉我即将启程。


此次前来,实则是为了在后续的谈判中占据主动,俄国人在北方虽有些势力,但此刻他们尚未成熟,我今日的态度将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。


眼下这天气,显然不适于战事。


郑总督的话语中蕴含深意,俄国人依赖于后勤而非硬实力,他们的外交威胁手段常被郑大总督视为卑劣。


沙俄北境倚仗哥萨克和农奴,那些被贵族称为“行走的牲口”的士兵,尽管生活艰苦,却展现出惊人的战斗意志,仅靠黑面包和稀粥便能奋勇杀敌。


这些土著杀手不断扩张领地,甚至在黑龙江沿岸建立起坚固的据点,难以置信的是,他们对此乐此不疲。


面对这群自称是eng古鄂鲁特部的混血民族,尽管他们自认为同胞,但郑兴明白,已不能以寻常眼光待之。


二月二十六日,郑兴与军机处就最后的条款进行了磋商。


对于他的积极态度,军机大臣们感到困惑,礼亲王世铎本未视此为大事,毕竟不过是乡野土著的损失。


然而,郑兴提出的银子需求却让他们陷入困境。


这并非世铎吝啬,国家的财政早已预支,郑总督的要求竟是万两白银。


在面子情分上,世铎勉强从海军衙门调拨了五万两,这已是他所能给出的最大让步。


接过那张湿漉漉的银票,左大帅善意提醒,这笔钱若立即提取,恐怕难以兑现,但他建议尽早申请,待郑总督凯旋,或许就能到账。


筹措银两的过程令郑兴心痛不已,他意识到从这些老谋深算的军机大臣那里榨取旅费无望,只好退而求其次,索求了一批空白委任状,既然银子不成,那就以官职相赠,也算体验一把卖官的滋味。


这项请求犹如一道闪电般迅速获得批准,当午后左宗棠亲自前来为郑烈风送行时,一份封印着军机处印章的任命书随之送到。


在郑烈风即将启程的那一刻,左大帅登上了他的轮船,语重心长地叮嘱:“烈风,北上之路虽有可为,但切勿轻敌,切记不能单枪匹马涉险。”


郑烈风闻言,深感敬佩,他此行北方虽胸有成竹,但仍担忧朝廷之事,“左大人,朝堂之斗,还请您多加关怀,对那俄罗斯使节的不当诉求,决不能让其如愿以偿!万万不可妥协。”


轮船尾部冒出浓重的黑烟,缓缓驶离码头,左宗棠站在岸边,凝视着渐行渐远的船队。


他对郑烈风的行事风格始终充满惊奇,这次奔赴瑷珲城,此时北地河流早已结冰,他为何还坚持如此庞大的船队?


他思索片刻,突然向身边的另一位服饰华丽的老者提问:“雪岑,你觉得这位迎难而上的郑总督如何。”


这位老者并未在送行时出现,虽然穿着朴素,却气质独特,恰是新至都城担任军事要职的彭玉麟大人。他的名声丝毫不逊于左宗棠,被誉为“雪帅”。


彭玉麟望着北方的河道,回应道:“季高兄,你可能猜不到,郑总督船上装载的并非寻常之物。”


左宗棠闻言,好奇心大增,略作猜测:“我以为可能是武器装备,现在想来,应非此物……难道是金银财宝或是重要物资。”


彭玉麟闻言笑道:“季高兄,你似乎低估了郑烈风。


船上其实载着我家一位侄儿偶然提及的秘密——全部都是种子,据说能在北方严寒之地种植……我实在无法想象。”


左宗棠听后,惊讶不已,郑总督不仅勘边,还要在北方播下希望的种子,其志向独特。


他微微一笑,不再深究,“豪杰之气,钱清风离职多年,竟然也决意加入其麾下,似乎我们只能期待好消息的到来了。彼此对视,露出了会心的笑容。携手返回,心中对郑烈风的未来充满了期待。


郑兴未曾想到,自己变成了两位要人闲暇时的讨论对象。彭玉麟雪帅的威名他早有耳闻,若早知此人在京城,定会设法拜会一番。


此刻,他在船头忙碌地发布着一项项指令,他们小组带着大量珍贵的植物胚胎,既有北方已广泛种植的玉米、大豆和小麦,更有这个时代北方尚未普及的土豆和甜菜,这些都象征着国家的命脉——农业,尤其在中国,这个农民占人口八成以上的国度,北方那片待开发的田野,是他眼中的一片热土。


但他携带的不仅仅是耕作的胚芽。也有产业的萌芽、智慧的星火!三月的寒带,气温的差异愈发明显,郑兴乘坐的船只在南洋水师的旗舰“湛江”号引领下,向东北方向疾驰。


沿岸航行一天一夜后,一座不太显眼的郡县映入眼帘,那就是营口,中国北方的贸易窗口,尽管这里并非热门交易地,外国商船寥寥无几,他们关注的只是东北的兽皮,而营口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,因此贸易并不繁华。


然而自去年下半年起,营口的商业活动有了显著复苏,一艘艘挂着红E旗帜的南洋海运货轮载满机器和原料涌入,这些船只皆持有吕广总督府的官方文件,这让收取关税的小吏们虽略有不满,却无人敢于挑战官威。


今日,又有一支庞大的船队抵达,收税官员短暂的兴奋后,发现又是马尾海运,他们明白,这额外的收入又要泡汤了。


沿着辽河溯流而上,郑兴的目光被一处规模宏大且井然有序的码头吸引,那成为张武在辽东的得意之作——辽东港,不仅配备了基础的装卸设备,还建有大型仓库。


很快,船只上的货物开始卸载,码头上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。


这里是郑兴辽东行程的首站,作为他布局的未来工业重镇,他对此地寄予厚望。


他对章奎的信任毋庸置疑,因为北方再无其他适合作为停泊点的口岸。


而辽阳地区,成为南方海域战略在北部区域的一个关键支点。将仿写文本修改为:将军署中,李勇正在向赵敏叙述制造业项目的最新动态,。安康机械公司的进展扎实且高效,这使他感到十分高兴。“章奎,辽阳地域广阔,务必善加经营……我带来了很多种子,大部分留给你,甜菜和土豆,我认为它们适合大规模种植,产量远超一般谷物,你好好安排吧。”


“先生,这真是天赐良机,我刚从朝鲜的农耕区带回数千劳力,正巧他们在寻求新的生活路径。


我建议效仿越北的屯田制度,不必过度分配土地,只需提供基本的食宿,他们的条件已经相当优厚。”


章奎展现出他的精明策略,郑兴对此深感欣慰,信任他能独立思考并制定适合这里的模式。


“辽阳的人口状况如何。”


人口基数是基础,郑兴关心的是这个。


“包括原住民和新迁入的汉族百姓,总计三十几万人。


加上去年至今,从越南、朝鲜和内地迁移过来的七万人,目前仅足够应对铁矿石的需求以及鞍山市某钢铁企业的要求。”


郑兴满意的点头,唤来两名年轻学子——陈善和邱刚,他们是南洋学院的成员,他吩咐道:“章奎,这两个小伙子,陈善和邱刚,他们带领的三十名学生团队,从现在开始,你们将在辽阳建立学术中心,直接听你的调度。”


这是郑兴此次东北之行的重要决策,他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,但提升民众智慧并非一日之功,因此他计划以辽阳为起点,逐步扩展北方的教育体系。


然而,大规模的学术活动在这个尚未完全掌控的地方可能会遭遇阻力,地方官员可能会抵制非科举的教育途径。


“你这次的边境考察,需要我参与吗。”


章奎对于郑兴选择在寒冷的东北扎根,而非留在温暖的广州,感到不解。


此时的辽阳,已是银装素裹,冬季出行的艰难可想而知。


“好好管理辽阳,那将是你的一大成就。


告诉我,你目前有多少老兵和新招募的士兵。”


郑兴沉吟道,“从两镇带来的老兵总数,加上新征的士兵共计一千三百人。


挑选两百名老兵与新兵,组成首批北地训练队伍,这次的边境探索,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实战磨砺,俄国人的威胁不容小觑。”


在辽阳作了短暂停留,待到沿海而来的船舶减轻了负载后。各自踏上归程,而郑兴则率领三艘整洁的舰只沿着辽河溯流而上,越过奉天府后,辽河的航道逐渐变得险恶,他们依靠当地熟知水道的渔夫引导,艰难地航行了百多里。


这条河流因年深日久的疏于维护,河床淤积严重,大型的马尾海运船只无法再通行。


原本,郑兴对此就未抱有过高的期待,他果断下令靠近的正西堡弃船登陆。


马尾的货船即刻抛锚停泊,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此处并无可供大船靠岸的码头。


他们询问当地人,得到的回答是,即便返回上百里至奉天府,那里的码头也是微不足道的。


这并没有难倒那些在北地频繁乘船的老兵,他们迅速从大船上放下小型艇,由老兵们引领,兵士们有序地下船。


钦差大人的指令迅速传达至两里开外的中固城,迅速安排交通工具和工作人员,毕竟官方使节的场面格调还是需要保持的。这里本无码头设施,宋云泽手持盖有总督府鲜红印记的手令,昂首进入正西堡。


这座堡寨虽不大,方圆仅四五百米,原是明朝时期为对抗满清而建的前线要塞。


然而,明军在外屡战屡败,这些堡垒反而成为满清俘获明军和奴役汉人的场所。


清朝建立后,这些堡垒逐渐演变为关外的聚居地,八旗军早已撤离,只有少量的汉军巡逻队伍驻扎。


尽管如此,由于有军队的存在,周边聚集了不少汉族、回族和维吾尔族的百姓,经过三十多年的繁荣发展,这里已经拥有了接近三千户人家。


正西堡的最高官员是备御李正喜,一个品秩仅九品的武职,对于这个小地方而言,已是显赫的职位。


他早闻有大船自辽河驶来,尽管辽河宽阔且水流汹涌,但平时多用于渔民往来。


因此,他也派人在远处密切关注。


这位李正喜出身武门,家族世代与明军相关,他在正西堡守卫,城破后沦为包衣。


后因参与对抗大顺军立功,致仕后便定居于此。


他的家族几经沉浮,直到他考中武举,才获得了这个守备的位置。


当他亲眼见到宋云泽递来的那封盖有总督府印章的手令时,心中惊讶不已。


尽管这里离奉天府不算太远,但对于他这样的低级武官来说,能见到奉天府的高官实属罕见。


即使是奉天府汉军的八品把总王,也比不上这位传令官的官职高。


他意识到船上定有大人物,连忙召集自己的部下,不到半个时辰,就征召了一百多名壮丁,用临时搭建的竹筏和木桩,匆忙造就了一个简陋却稳固的栈桥。


望着船只靠岸后井然有序卸下的物资,李正喜顿时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,迅速从城内调配了五百多名劳动力,协助将卸下的货物有条不紊地搬运至一侧已搭建完善的临时营地。


这些禁军的效率真是令人赞叹,短短两刻钟,虽然卸货尚未完毕,一座坚固的营地已然矗立眼前,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。



  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。.
端午读书!充100赠500点卷
(6月8日到6月10日)[立即抢充] [免费离线听本书(多声优)]

安装: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!
限时:注册会员赠200点卷,立即抢注!
<<上一页 下一页>>回目录
加入书签打赏书架
《大清:手能伸进游戏?开局核潜艇》书评区:
 收藏本站
充值|书屋|书库|分类|排行
包月|客服|合作|帮助|首页
传统版本|手机版
飞卢中文网 版权所有rss 标签
本网页需要浏览器支持:javascript脚本和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