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说说你的理由!”
汉景帝的眼中闪现出一丝异彩。
“回禀陛下!”
“凌将军所言的三点,虽有道理!”
“但是,臣并不这么认为!”
“首先,我大汉朝和鞑靼一战,臣认为我大汉必胜!”
苏泽的语气,非常肯定,态度完全不容置疑。
“你怎么这么肯定?”
“陛下,臣认为这个苏泽,完全就是一个自大狂!”
“简直就是一个好战分子!”
“臣附议凌将军之言,反对苏泽的看法!”
两军交战,不到最后,谁能知道到底是谁赢谁输?
连这点常识,苏泽都不知道。
妄为一方带兵大将!
国虽大,好战必亡。
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!
这可是自古名言。
这个苏泽,就是一个帝国祸害!
自以为取得了两次胜仗,就得意忘形!
完全就不配当一名合格的帝国大将!
户部、兵部两位尚书,站了出来,直接反驳苏泽。
“苏泽,你为何这么笃定?”
两个老将军只是皱眉,并没有表态。
反而是景帝,表现得非常有兴趣。
国之交战还未打,就能定胜负。
汉景帝还是第一次听说。
所以,汉景帝很想听听苏泽的内心想法。
“两位大人,本将军想问问你们!”
“你们认为我大汉朝和鞑靼相比,我们的优势是什么?”
苏泽微微一笑,并没有直接回答汉景帝的话。
反而将目光朝着两个尚书大人看去,反问两大尚书。
“哼!”
“这一点,就想考倒本尚书?”
王雪清冷哼一声。
“满朝文武,谁不知道。”
“我大汉朝的优势在于土地辽阔,人口数量大,经济发达,钱粮众多!”
身为兵部尚书,掌管兵部多年。
对于大汉朝的优势,王雪清几乎是犹如如数家珍。
就是闭着眼睛,都能回答上来。
这种考童子的问题,又如何能难倒一国尚书?
简直就是笑话!
“嗯,王尚书说的没错!”
“我大汉朝和鞑靼相比,论综合国力,这就是我们大汉朝的优势!”
很多大臣,都纷纷点头。
包括景帝和两位老将军,也非常赞同王雪清的观点。
“回禀陛下!”
“臣不这么认为!”
让所有的大臣没有想到的是,苏泽却并不同意兵部尚书的看法。
“臣认为,我大汉朝的优势,并不在于土地辽阔,人口众多!”
“更不在于经济发达,钱粮众多!”
苏泽直接摇头,明显不同意兵部尚书的看法。
“荒谬!”
“一派胡言!”
眼见苏泽反对自己的看法。
王雪清眼中露出浓浓的鄙夷之色。
王雪清的观点,可是满朝文武的共识!
苏泽故意反对,不过就是想哗众取宠罢了!
一个小丑!
别以为打了两次胜仗,就看不起人!
你一个黄口小儿,论见识和对大汉朝的了解,你与这些大臣相比,简直是差远了。
“你说,我大汉朝的优势在于什么地方?”
汉景帝也微微有些吃惊。
眉头一挑,朝着苏泽看了过去。
想要听听苏泽的观点。
“文明悠久!”
“技艺精巧!”
“纪律严明!”
“忠心报国!”
“自强不息!”
“这些,才是我们大汉朝的最大优势!”
苏泽的言语一出,顿时整个满朝文武都惊呆了!
对于大汉朝和鞑靼的讨论。
满朝文武,主战和主和两派,争执不休!
但是两派谁也无法说服谁。
文臣一脉,普遍认为不宜和鞑靼开战,选择息事宁人。
而武将一脉,则普通支持和鞑靼对抗到底。
这也就造成了几十年的时间,整个大汉朝都是以防御为主。
其目的,就是把鞑靼阻挡在雁门关之外。
但是对于两国优势的讨论,也不下于数次。
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大臣,说出了苏泽今天的这般话语。
完全就是惊世之言,并且总结得非常到位。
“苏泽,别卖关子,详细的说一说。”
不止汉景帝来了兴趣,满朝文武都伸长了脖子,想要听一听苏泽的具体的解释。
“我汉朝子民,传承到我大汉帝国,传承了多少年?”
“几千年的历史,何等的博大精深!”
“从上古时代的火种的起源,文字的发明,到现在的各行各业,百家争鸣!”
“鞑靼不过就是一个游民民族,又岂能和我大汉帝国相比?”
文明的传承,这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象征。
没有文化的传承国家,就是水中的浮萍,没有立根之木。
身为后世之人,纵观华夏五千年!
有很多少数民族曾经也辉煌过!
但是呢,他们缺少文化的传承,缺少文化沉淀的底蕴!
唯独我们华夏民族,才是永远的主角。
只有华夏民族,才可以始终长盛不衰。
“现在说说我们大汉朝的技艺!”
“我们大汉帝国技艺发达,各行各业,百家争鸣!”
“从武器盔甲的官家制作,到民间的能工巧匠,数不胜数!”
“鞑靼能和我大汉帝国相比?”
鞑靼乃是游民民族,使用的主要是青铜武器,穿的是皮甲。
甚至于用的箭矢,大部分都是用的竹条所制。
因为鞑靼无法冶铁,只有那些高级将领,才会身穿穿铁甲。
单是技艺层面来说,和大汉帝国就相差不止一个等级。
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。.
安装: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!
限时:注册会员赠200点卷,立即抢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