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到朱允熥要自己写圣旨。
朱元璋也没墨迹。
救活宝钞是事关大明国计民生的大事,在这件事上,他会无条件配合。
当即,汪直将玉玺和笔墨纸张从华盖殿搬来,摆放在左侧殿的书案上。
朱元璋坐下,很快写出一道圣旨。
大意就是:“鉴于宝钞的持续贬值,以及民间私印和伪造的猖狂,朝廷决定发行新钞。新钞的防伪能力更强,而且设计完善合理,宜当推行。
在三个月内,将民间存在的旧钞全部换成新钞;三个月后,不再允许旧钞流通。
一贯新钞,兑换六贯二百五十文旧钞。”
朱允熥将圣旨拿起来看了一遍,没有发现什么猫腻。
便拿起玉玺盖了下去。
朱元璋在一边看朱允熥谨慎的做法,冷笑道:“咱还不至于如此蠢笨,当着你的面,借圣旨传递暗信。”
朱允熥也不辩驳,收起圣旨,笑着道:“皇爷爷,孙儿这就下去,安排新钞发行之事。”
“有什么进展,孙儿再向您老禀报。”
朱元璋把手一挥,没好气道:“去吧,咱还要接着种土豆呢!”
说着,搂起裤腿,又要下地。
朱允熥随即带着汪直,退出左侧殿。
回到华盖殿,朱允熥将汪直叫到跟前,在宣纸上画出他对几种面值新钞的样式构想。
一百文、两百文、五百文和一贯。
共四种面值。
一贯面值的纸钞最大,尺寸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大小。
纸钞正面,上方以中号楷书字体印“大明通行纸钞”六个字。
正面中间部位,背景画上万里长城;同时用大号楷书字体写“一贯”两字,表明这张纸钞的面值。此外,还要将“一贯”的水印,压制在钞纸左上角和右下角之内。
正面下方,标注小字:“户部奏准印造大明纸钞,与铜钱通行使用。伪造者斩!”
而在纸钞的背面,标注面值和两角水印;然后中间位置印刷上华夏图腾——一条游龙。
基本上,朱允熥是参照了后世纸币的设计思路。
剩下三种面值“五百文”“二百文”和“一百文”,纸钞尺寸依次放小;正面图画略有不同,其他都大同小异。
和汪直确定好四种面值的新钞的样式后,朱允熥就让他下去抓紧设计模具、制造钞纸,然后大量印造新钞。
半个月内,至少要印造新钞一千万贯。
这个数目,只是这些年朝廷发行旧钞总额的十分之一不到。至于民间私印的旧钞,就更多了。
不多印造一些新钞,到时候都不够换的。
最晚半个月,新钞必须正式在民间发行,全面兑换旧钞。
汪直的能力,是很强的。
朱允熥相信他能办好交代的事。
接下来的时日,汪直便住在了宝钞提举司,全力督造新钞。
而连续几日早朝,朱允熥并没有宣读朱元璋关于发行新钞和兑换旧钞的那道圣旨。
他准备新钞印造的差不多了,再和百官言明此事。
发行新钞,不需要事前和百官讨论。
这道政令先保密。
等诸事齐备,直接宣读圣旨,让百官听他指令,雷厉风行的在全国开展兑钞行动。
不给在民间私印宝钞的那些势力多少准备时间。
最好让那些奸佞忙中出错。
然后锦衣卫跟进。
……
东宫。
春和殿中,朱允炆端坐在书案之后。
翰林学士刘三吾、黄子澄和齐泰三人,此时正站在他面前。
“殿下,经臣查探,吴王近日将他的亲信安置在了宝钞提举司,出任提举。”黄子澄脸色凝重,继续道:“臣的人留意到,宝钞提举司钞纸和印钞两局,这些天一直灯火通明,工人们在里面日夜赶工。”
“日夜赶工?”
朱允炆疑惑道:“黄伴读的意思,是宝钞提举司又开始加印宝钞了?”
黄子澄应声道:“自然是如此!而且看他们日夜赶工的架势,这次提举司印制的宝钞,只怕比以往几年印的都要多!”
朱允炆清秀的眉毛皱起,叹声道:“看来朝廷财政已经无以为继了。”
“三弟监国,看到国库无钱,便只想着加印宝钞来缓解危机。他却不知道,盲目印钞,只会导致宝钞贬值加剧,最终成为大明的祸端!”
一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,附和道:“殿下既知宝钞加印之危害,当规劝吴王,劝阻其向民间发钞。待到明年二月,秋税全部收上来,国库便能充盈,何必急于发钞,攫取民脂?”
刘三吾是士绅阶层。
士绅家族的主要出路就是在朝中为官,谋取亲贵的身份;而府中实际上养了不少门客,让他们借助自己官身的名头去经商,为家族赚取财富。
商人身份低微,征税率低,但大明绝大部分流动的钱,实际都在商人手中。
更确切地说,在士绅家族手中。
朝廷每年印造宝钞,然后向民间大量发钞,令宝钞贬值,就等于是在稀释他们的钱。
抢夺他们的钱!
所以无论是为百姓,还是为自己,刘三吾等文官,都反对朝廷加印宝钞。
朝廷印钞发钞,那就是攫取民脂民膏!
面对刘三吾的提议,朱允炆只有叹气:“只怕三弟不听本王之言。”
他和朱允熥的关系很不好。
而且是竞争皇储的关系。
朱允熥怎么会听他的劝言?
关键是皇爷爷,怎么突然就对三弟允熥青睐有加了?
朱允炆对此是百思不得其解。
这时,翰林编撰齐泰出声道:“殿下,臣有一个远方亲戚恰在钞纸局担任吏目,臣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。”
“什么消息?”黄子澄见状,抢过话问道。
黄子澄这些日子安排了不少人,去打探钞纸和印钞两局的内部情况。
但两局近期的防守十分严密,他的人根本渗透不进去。
只能在外面探知,两局日夜赶工,疑似加印宝钞。
虽然他和朱允炆说的十分肯定,但毕竟没有亲眼所见,还是存在一点疑虑的。
现在齐泰说有内部消息,黄子澄怎能不急切?
直接在皇孙殿下面前抢话。
好在朱允炆宽厚,也不在意,跟着问道:“齐编撰,你查到什么消息?宝钞司可确是在印钞?”
齐泰点头道:“确实在印钞,不过钞纸……却与以往宝钞所用的钞纸不同。”
“钞纸不同?”
朱允炆不解:“这是为何?”
大明宝钞的钞纸,历年来都是用成本低廉且耐用的桑皮纸。
朱允熥既然要印钞充盈国库,只管印造发行就是。
更换钞纸做什么?
又不能遏制贬值。
多此一举嘛!
齐泰神色郑重道:“殿下,臣的亲戚向臣描述了新钞纸的特别之处。”
“他说新钞纸更轻薄结实,最重要的是,新造钞纸在光线下会浮现彩色纹路,极难仿造。而且新任提举对新钞纸的生产流程严格保密,十几个造纸工匠,每人只能掌管一段流程。”
“可以说,朝廷只要把新钞纸的生产技术掌握在手中,然后以之印造宝钞,便不虞民间再有私印和伪造宝钞之事。”
齐泰说完这番话,顿了片刻,方拱手道:“所以臣斗胆以为,吴王此时命宝钞司印造宝钞,恐怕不是解决朝廷财政之困那么简单。”
本书来自:wap.faloo.com。.
安装: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!
限时:注册会员赠200点卷,立即抢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