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到万分委屈的朱允炆,眼眶中噙满了泪水。
他希望皇爷爷能看见。
或许皇爷爷心一软,会重新考虑册封太孙一事。
但汪直哪里理会这些。
他假扮朱元璋,又不是真的朱元璋。
对朱允炆没有爷孙之情。
“宣第二道旨。”
汪直淡淡道。
殿前大太监立刻拿起第二份圣旨,高声道:
“皇孙朱允熥接旨!”
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
嫡皇孙允熥,聪慧稳重。咱近日考校他,发现他思辨敏捷,有治国大才!
所以封皇孙朱允熥为吴王,以示嘉奖!
另外,咱这几日可能染了风寒,身子骨不利索,处理国事有所倦怠。从今日起,暂由吴王代朕监国。
一应奏事,都交吴王裁定。
钦此!”
第二道圣旨宣读完,朝堂又是静了一下。
随后直接炸开!
各种议论声,嗡嗡响起。
“封允熥殿下为吴王?”一个大嗓门的武将惊讶道,“我没有听错吧,陛下当年的封号就是吴王……”
随即,这个鲁莽的武将赶紧收住声。
吴王,这在大明朝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封号。
高贵尊崇!
应该说不会封给任何皇子,或皇孙。
但陛下今天,偏偏就封了十五岁的允熥皇孙为吴王!
特别是宋国公冯胜、颍国公傅友德、长兴侯耿炳等淮西武将,他们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,建立大明。
更明白,吴王封号承载的意义。
这是要变天了吗?
几位老将都察觉出不寻常,低头私语。
如果陛下要在朱允熥和朱允炆两个皇孙中重新考虑的话,他们这些老将肯定会站朱允熥。
毕竟是淮西一脉。
凉国公蓝玉、郑国公常升更是暗自狂喜。
他们一个是朱允熥的舅祖父,一个是亲舅舅。
朱允熥能得陛下认可,封为吴王。
并且陛下还让他监国!
这说明什么?
说明陛下有意立允熥,不,是吴王殿下,为太孙!
再结合第一道圣旨,取消朱允炆的太孙册封大殿……
不由让蓝玉和常升更相信他们的推断。
……
文官班列这边,见朱允熥得势,翰林院从翰林学士刘三吾,到翰林侍读黄子澄,脸色都不好看。
朱允熥得势,允炆殿下在陛下面前便是失势。
这怎么行?
他们文臣希望大明朝下一代君王,是一位饱读儒家经典的仁厚之君。
这样,才能实现圣人口中的大治之世。
而不是外家势力显赫,和淮西武将关系亲密,从小不思进学,连朝礼都不遵守的朱允熥。
十五岁封吴王!
代天子监国!
如果陛下因为允熥殿下通过了考校,封个藩王以示嘉奖,倒也说的过去。
至于是吴王,还是秦王,文官们其实不大关心。
名号都是虚的。
但就此让吴王殿下监国,他们都有意见。
“监国”,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。
一般都是太子或储君负责。
让吴王监国,置允炆殿下于何地?
干脆直接下一道圣旨,改立皇孙允熥为太孙好了!
“陛下!”
翰林学士、大儒刘三吾,又是第一个站出来,高声道:“让吴王殿下监国,老臣以为不妥。”
刘三吾也是朝中老人,熟悉朱元璋的脾气。
知道若是拿“封王”来说事,肯定没用。
陛下喜欢乾纲独断,封亲孙子一个藩王,如果下臣还要置喙,那铁定要震怒。
所以他只提吴王监国这件事不妥。
“陛下,吴王纵然才思敏捷,终究年少;以前也未请名师,学习治国道理,臣恐其无法担当重任……”
黄子澄等人看着刘三吾为自家殿下请命,都是跃跃欲试。
想等着刘大儒讲完,马上附上一句“臣等附议”,也能显出大家为国尽忠的齐心。
然而,高坐御榻之上的汪直,直接模仿朱元璋震怒的样子,打断刘三吾的话:“咱孙儿能不能监国,你说了不算,咱说了才算。”
“刘三吾,你退下吧。圣旨既然下了,你们遵照执行便是,再有多言者,乱棍打出!”
汪直话音落下,殿外便涌入十几个手执长棍的锦衣卫来。
他们一身威势,往奉天殿大门后面一杵,便震慑的黄子澄等文官不敢言语。
“陛下……”
刘三吾还要再劝。
汪直挥了挥手,立刻有两名锦衣卫上前,将瘦胳膊瘦腿的刘三吾拖了下去。
汪直虽然假扮朱元璋很像,但时间长了容易露出马脚。
所以汪直不想和这些文臣多做纠缠。
快刀斩乱麻!
谁敢嚷嚷,直接轰出去!
朱允炆看着自己的老师被拖下去,彻底相信自己在皇爷爷那里失宠了。
“封吴王,监国?”
皇爷爷这是要把他的太孙之位,让给三弟朱允熥啊!
朱允炆无比失落。
同时恨恨地望着不远处的朱允熥。
……
与朱允炆心情相仿的,还有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。
可能还要算上燕王朱棣。
前面一道圣旨,取消册封太孙大典,让三位王爷心中有了希望。
以为父皇不立太孙,改立太子。
结果第二道圣旨就击碎了他们的希望。
比允炆还小上一岁,性子软弱无能的朱允熥,竟然被封吴王,还受命监国?
父皇这是要做什么?
朱允熥他配做吴王?
他能监国?
几位王爷心中恼怒的想着。
湘王朱柏从小与朱棣交好,又是二十出头的年纪,血气方刚的,说话便没遮拦,直接在殿上对朱棣道:“朱允熥小屁孩,懂什么治国?四哥文韬武略,应该你来监国才对!”
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。.
安装: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!
限时:注册会员赠200点卷,立即抢注!